图图SEO:白刚博客认为该如何满足孩子的欲望
当了父亲,这个问题时常困扰着我,最近尤甚。原因是孩子老拧着,要这要那的,不给就大哭大闹还摔东西。烦起来的时候就会打他手。其实每回打完吧!心里又很难受。
中国人骨子里都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种子。但就我个人的感受来看,孝是孝了,但容易造成孩子胆怯,心里匮乏,缺少爱,情商低等等副作用。对孩子成才是不利的。
因为这个起因,早上找了一篇文章读了读,觉得很有参考价值,于是深入领会了一下,分享给大家。
穷养还是富养?
常听人讲,儿子要穷养,女儿要富养。我的理解是,穷养就是不要紧顾着孩子的欲望,要这要那就给,顺着孩子。日子久了,养成了要什么能得什么的习惯,有一天长大了,要一个父母力所不能及的东西的时候,父母做不到拒绝,就可能产生怨恨。这是基于人的欲望是无度的假设。很多小霸王的例子也加深着为人父母的我们的担忧。而穷养就是让孩子欲望适度的满足,很多情况不予满足,尤其是不太合理的需求,这个度并不好把握。期待是不予满足养成他长大后自食其力和独立的习惯,别凡事想着去索取。大概每个初为人父母的人都会经历过孩子要大人手机玩的情况。我反思了下,大概是因为父母总是拿着手机玩,让他也将兴趣点放这上面去了,如果能多陪陪孩子,他的兴趣就转移了。昨天,他老是绕在我身边一遍遍重复着要手机,我不给,上午已经看过将近一小时了,坚持着不给,他就发脾气,摔给他买的小孩玩的视频机。生气了打手,今天想起来就心疼。女儿富养的初衷大概是想让女儿从小过的比较优渥,心中少点贫乏感,更能多一份知性,女性柔弱,依赖等。这样的话流行起来或许是基于整个社会男女的不同分工吧!
不管怎样。穷养也不可过度,孩子的所有要求一概拒绝。我想这很可能让孩子内心收到极大的伤害,让孩子觉得不喜欢他,甚至形成一辈子难以抹去的创伤。昨天孩子的一句话我还记着,深深的戳痛了我,爸爸不喜欢淼淼。当时在气头上不觉有啥,事后才发现孩子肯定是心里受伤了,感受到了父亲的冷漠等。这么大点孩子,3岁不到,说听不太懂,还执拗,不知道是因為我们的影响导致了他的执拗,还是天生就带有执拗的特性。没做父母的时候真不懂。
今天读到的这篇文章它讲:
童年时代,物质上大家都很贫乏,但妈妈总是保持生活中的美感,时不时给孩子们带回一些美好的小玩意。
从来不对孩子传递生活艰辛、金钱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这样的沉重感教育。
三代出贵族指的不是必须三代财富才够培养出贵族,而是内心的匮乏感,经常要三代以上才能转变。
所以说,不是贫富而是父母对金钱的态度直接决定孩子未来能否丰盛。
也许在潜移默化不给孩子满足的时候,很容易就造成孩子心底的匮乏感,什么都得不到,会不会形成我怎样努力都得不到的心理定势呢?或者我本该这样匮乏的角色定位呢?那样极可能让一个孩子不愿跟人分享,非常深的自私自利心思,长大了把自己的利益跟钱看得很重,把情感看得很轻,造成与人不能融洽相处。
而且极有可能让孩子对金钱,对别人的示好和帮助看作本不该得的,或者得了产生很深的愧疚感,还或者在奋斗的路上,总是采用退缩和防御的姿态,回望自己心里,这样的内心活动总在发生,或许就与小时候有莫大关系。从这个角度去看,的确不能过于苛责孩子的要求了。但是怎么去满足他又是一门艺术。无条件的会不会造成我前面讲的长大求索无度。如果设定条件,有否会让孩子形成凡有所得必有所付出的刻板印象,从而影响他性格的形成呢?我想或许用一个让他养成好习惯的办法跟他交换他要的东西或许是个好办法,尤其能及时就可做到的,不要预留到呆会,明天,孩子的长久记忆还不健全,30分钟之后他就会忘了当初你设定的条件。
父母的言语行为塑造着孩子的一生
我承认我不是个优秀的父亲。不能让孩子在童年里无忧无虑,快乐成长。才跟我们一起生活不到三年的时间我已经下手打过他好几次了,而且还大声吼他。虽然暂时还没有怕我的迹象,但从日常里也看的出来,跟我不如他妈妈亲。而且现在还懂得了讨好爸爸妈妈,面对这样的亲昵举动,还常忽视,真是惭愧。从写这篇文章开始,我决定跟我写公众号一样,把孩子也当做一件一生要去精心培育的作品一样对待,每天下班陪他玩半个小时,他的要求只要合理都以培养他一个好习惯为前提予以满足,比如自己收拾东西。或者给爸爸端杯水过来。并且每周都留出一篇来记录跟他的点点滴滴。
文中这样说:
通俗点讲,父母好比孩子的程序员,童年父母给孩子潜意识写入的是匮乏与沉重,孩子未来怎能丰盛流动?
例如不相信自己配得好工作,总是能找到吃力不赚钱的活,即使赚到钱也无法轻松享受,一给自己花钱就觉得愧疚。
同时容易过度囤积东西,造成更大浪费。
孩子不会用头脑自欺欺人,无论大人认为道理多正确,孩子直接从能量层面感受大人传递的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
这话说的真好。我自己就深有体会。大概很多年少即得志的人他的内心是富足的,而我就不是,匮乏之后偏向宗教了。庆幸的是,我意识到的不算晚。尽管我并没有特别的期望孩子能成为什么,但我期待他不要跟我一样,一辈子活的压抑,胆小慎微,不快乐,焦虑等等。现在也是,不让他动这动那,而且不好好的和蔼的给他讲道理,会让孩子养成胆小怕事不敢做这动那生怕出错的不良性格。
怎样满足孩子的欲望呢?
那篇文章说的很好,我摘录过来:
有人问,是不是孩子的欲望都要百分百满足?孩子的欲求满足还是不满足,取决于你的能力和意愿。
有能力也愿意满足,就轻松愉快的尽情满足,多多益善。
没能力或者不愿意满足,就直言相告:我暂时没有能力满足你,或者我就是舍不得钱。
父母不需要完美,但至少要诚实。
诚实的父母,即使孩子得不到很多满足,会知道那是父母的问题,不是自己不配得,未来依然可以通过工作赚取丰富物质生活。
有一次孩子要一样东西,妈妈讲各种不给买的理由拒绝孩子,孩子直接问:"妈妈你为什么见不得我开心?"
孩子经常能简单通透的看到本质。父母若对自己内心的匮乏感没有觉察,会无意识地传递给孩子。
自己小时候没得到过的快乐顺畅,所以也要跟孩子较劲,让孩子处处拧巴。
王尔德说:“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
而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年人在让孩子愉快这点上,都显得出奇的吝啬。
就在他们或是粗暴,或是和蔼地夺走那些让我们愉快的事物时,他们总会不忘附加这样一句:这样做是为了你好。
而这真的是一句带有说服性的辩词,它会在最后使我们也同意毁灭自己。“
不要评判孩子的欲望,讲一堆理由证明孩子不应该提这个要求,甚至自欺欺人说这么做是为孩子好。
孩子需要什么,就是需要什么,可能在你眼里那个根本没必要,但在孩子心里就是他想要的。
无论买或者不买,请尊重孩子的欲望,你可以不满足,但是不能自以为是去评判。
孩子的拧巴不是他的错。因为他得不到他想要的,他就会抗争,用拧巴用哭泣用满地打滚来抗争。
诚意面对孩子需求,不跟孩子较劲的父母,都会发现孩子的心是那么纯净易满足。
一个全职妈妈的儿子4岁,内向胆小,见人从不打招呼也不愿意跟人分享零食或者玩具。
因为长期限制吃巧克力,儿子对巧克力呈现出成瘾般的痴迷。
后来妈妈自省,决定彻底放开限制,去香港买了一旅行箱巧克力。
孩子开始不敢相信,问妈妈这些都是给我的吗?妈妈确认说这都是给你的,你想怎么吃怎么吃。
结果孩子一路主动跟出租车司机聊天,电梯里见人就招呼,主动分享,单纯快乐得像小麻雀。
一箱巧克力,就给孩子带来天堂般的快乐,充沛的能量流动。
对孩子来说,快乐不在于价格标签,而是被父母充分的看见和回应。
一网友说得好,如果我能吃2块巧克力,可你愿意给我10块,剩下8块都在说:我爱你。
童年长期的匮乏感,逐渐凝固成内心黑洞,真正欲壑难填的都是成年人的黑洞。
成年后的黑洞依然可以通过自我觉察疗愈。
若把最恶劣的想象投射给孩子,通过打压孩子欲求转嫁自己的匮乏痛苦,还美其名曰为孩子好,则至少毁三代。
父母在童年满足了孩子哪些方面,孩子未来在哪些方面就会流动而不执著,有自由去体验更高级的需求层次。
安全感被充分满足的孩子,将来不会在婚恋中只敢要安全无害的人;
物质需要被父母及时肯定回应的孩子,人生追求不会只停留在赚钱层面;
一个各方面被充分满足和自由的孩子,自然绽放不可思议绚烂的一生。历史上最杰出的艺术家、哲学家大多出身富贵之家或者有贵族供养。
80年代大家物质条件差不多,但父亲给了我“富养“的感觉:我想要1他愿意给2,绝不会只给0.8。
所以我对物质有很好的品味,清晰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成年后人生追求是了悟真相,在地球上尽情扩展生命体验,并深信金钱会应我所需流动,富养给与我醉心精神世界的自由。
父母无论贫富,都可以给孩子传递:你的欲求很美好,你值得一切最好的东西。
那么孩子未来自然会物质丰盛而且不执著奢靡。
请不要再教育孩子粒粒皆辛苦,而是分享给他工作并获取金钱的乐趣;
请不要再唠叨孩子珍惜花钱,而是告诉孩子你值得富足美好的物质生活;
请不要再倾述养家多辛苦,而是讲述你为这个家庭奋斗的自豪和满足。
为了孩子未来精神和物质的丰盛,请收回我们对待生活的沉重和匮乏感,将希望与丰盛传递给下一代。
本文网址:https://www.dedexuexi.com/zz/seo/2395.html
本站部分文章搜集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转载请说明出处。